{dede:global.cfg_webname/}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商 > 正文

蒙娜丽莎是谁的作品?

来源:    时间:2023-05-06 03:40:45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人们对那微笑进行了种种猜测:是和蔼可亲的温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感伤的微笑?是内在的快乐的标志?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那微笑仿佛是这一切,又仿佛不是这一切。它的诱人之处,全在于那微笑的神秘莫测和令人倾倒。

  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谁的作品

  

  《蒙娜丽莎》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绘画作品。

  达芬奇,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各个方面都有成就,是一个博学者。

  简介

  十七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画”。

  最近的500年以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

  《蒙娜丽莎》是一幅著名的肖像画。它花费了绘画巨匠达芬奇四年之久的时间,而这幅看似普通却代表了这个时代绘画最高成就的作品,何以具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先来回顾一下中世纪的艺术,漫长的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雕塑还是绘画,其题材内容都取自圣经教义,人物形象也都是虚构的概念化形象,既无现实生活的依托,又无科学知识的根据。因此,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如槁木般没有生气。然而,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富有人文精神,在题材上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实感,因而这幅肖像画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蒙娜丽莎》的成功,在于作者准确的捕捉到了模特儿最微妙的表情和最动人的瞬间。达芬奇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的方法,使蒙娜丽莎富有魅力的青春被永恒而鲜活的留在画面上。我们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的流露出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真、朴素的将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着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溢出来。画中人物生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的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美丽的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了神韵之境,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那双随意的交搭着的双手上,透过柔润而丰满的肌肤,精谨而准确的结构,自然而生动的状态,感到一种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血液正在指掌间流淌。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活体。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肖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端庄。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令无数观赏者为之倾倒,人们一直对她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那微笑温文尔雅、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尊贵严肃、安详自若,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悲叹,有时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在这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体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接线,因此才会产生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有权威人士认为“笑容若隐若现,是因为观看者改变了眼睛的位置”,“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原型刚得过一场中风,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推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人们过分的喜爱她,无止境的探讨她那难以察觉的、转瞬即逝而且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含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滚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

蒙娜丽莎是谁画的

  

  《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达芬奇。

  对于《蒙娜丽莎》的画像,人们的揣测有很多,主要在于她的微笑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美丽的容颜上,不仅有着醉人的美貌,还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神秘之感。

  此外,她的这份神秘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上,还表现在人们对她相关事情了解较少的因素上。哪怕是对达芬奇研究非常痴迷的历史学家,他们对丽莎·盖拉尔迪尼的相关事迹也没有了解。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笔下创作的人物原型。

  2014年2月中旬,在佛罗伦萨某所修道院的祭坛边,意大利的考古学家在地板的底下发现了一座古墓,墓室里埋葬着一位妇女。经过考古学家的初步推断,这位妇女很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当地一位意大利绸缎商人的妻子,她的名字是丽莎·盖拉尔迪尼。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没有太多印象,但大家她的容貌却非常熟悉,她就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笔下创作的人物原型。

  这幅画像中的女子非常端庄,身着深色服装,面容略带微笑,就是以她为模特画成的。也正是这幅经典的画作,让人们对迷人中带有神秘的笑容痴迷不已,每年有数百万的人被画作吸引,到卢浮宫里一探其中的奥秘。

蒙娜丽莎的作者

  

  蒙娜丽莎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这幅画主要表现了典型的清雅静谧的女性形象,描绘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城市无产阶级女性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女性深刻而崇高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对美的审美观念和追求。

  每年约有600万人参观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1952年,德国发行了第一枚蒙娜丽莎邮票。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

  

  

  

  

  

  

  扩展资料:

  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文艺复兴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起源于基督教统治下对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

  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中,人的观念占据着中心地位。《蒙娜丽莎》还展示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从自然状态中肯定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芬奇

蒙娜丽莎是谁画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个人简介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思是文西城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的芬奇附近。

  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擅长绘画、雕刻、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物,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因此十分富有。母亲卡泰丽娜是农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达·芬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3]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莱昂纳多”。他名字中的“ser”只表明他的父亲是一个绅士。Leonardo(莱昂纳多)才是他的名字。

  一生经历

  1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

  2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

  3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41516年侨居法国。

  51519年5月2日病逝。

  艺术涉及领域

  他的艺术成就奠基于他在光学、力学、数学和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达芬奇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光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

  早期创作

  1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 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2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盛期创作

  1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2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3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主要成就

  科学

  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那些掌权的为“一个贩卖欺骗与谎言者”。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

  物理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

  15世纪,他最早开始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的研究。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

  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

  力学

  达·芬奇强调力学和数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并研究过许多力学问题。他根据实验和观测得出:重物沿它和地心相连的直线下落,下落的速度同时间成正比。在静力学方面,他严格确定了力矩概念:杆上街体的平衡“由它们的重量和距支点的距离决定”,由此总结出计算几何体重心的一般法则。他已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用这一法则研究重物沿斜面运动中,他正确地得到摩擦力的定义。他在观察笔记中写道:物体“都不能自己运动……每个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都有一个重量”。物体运动时“对空气的压力等于空气作用于其上的力”。在流体力学方面,他总结出河水的流速同河道宽度成反比,井用这一结论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他还运用力学和机械原理设计了许多机器和器械,参加了运河、水利和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他通过对鸟翼运动的研究,于1493年首次设计出一个飞行器。

  机械

  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达·芬奇将他无数的奇思妙想呈现在世人面前。故事的开头不得不说起达·芬奇初到佛罗伦萨学画的经历。事实上,这段经历开启了艺术家达·芬奇的大门,也开启了科学家达·芬奇的大门。

  后世纪念

  1994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达·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纪录了达·芬奇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记载了他关注人体解剖的原因)。传记作家麦克尔·怀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盖茨苦笑道:“因为我需要它。”后来,比尔·盖茨并未按惯例将《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为《盖茨手稿》,而是恢复了它的初始名字——《莱彻斯特手稿》。这位被认为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科学狂人是在通过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500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敬。

  现存博物馆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和科学大师,1928年在他的故乡成立了“列昂纳多·达·芬奇博物馆”,之后又成立了“芬奇的列昂纳多博物馆”。在米兰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中也有列昂纳多·达·芬奇的专题介绍。

  人物评价

  1文艺复兴时期传记作家瓦萨里:“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2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画的。

  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家、建筑家、植物学家、数学家、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

  他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逝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扩展资料:

  17世纪中期,达·芬奇的名字和《蒙娜丽莎》出现,曾经在枫丹白露宫编纂艺术品目录的班尔·汤,把《蒙娜丽莎》称为“画中之画、首屈一指”。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1972年,弗兰克·福斯创作《蒙娜丽莎的可视基因》作品,该作品是一种原生、创新和超前的视觉效果。2009年,法籍华人画家严培明在卢浮宫展出巨幅油画《蒙娜丽莎的葬礼》,画面中的蒙娜丽莎眼里含着泪水。

  以上就是关于蒙娜丽莎是谁的作品全部的内容,包括:蒙娜丽莎是谁的作品、《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蒙娜丽莎》是谁的作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声明:来源非IT商业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342 4350 938@qq.com

频道精选

2017-2019 Copyright © IT商业科技网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2022153948号 豫公网安备110102003388号

紧急处理QQ:133 4673 4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