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商 > 正文

诗经的历史

来源:    时间:2023-04-30 09:00:38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经》的编纂者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诗经》的整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孔子是否删过《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们怎么能不相信汉代的司马迁,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说法

  呢?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国献一诗,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三千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相吻合的。

   诗经 (为后代课本)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六十九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说“《诗》三百”呢?

   第三,《诗经》中有不少“*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删掉?

   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不过五十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删过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至今还争论不休。从表面上看,似乎后者证据更有力一些,但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不能硬扣一,二条死材料,而应该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测。当然问题并不会如此简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搞清楚这个问题对研究《诗经》,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

  请问您问的是孔子删诗吗?说的是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意思是司马迁说《诗经》本来有3000多篇,后来到了孔子这里,孔子去掉其中一些,只留下符合礼仪,可以用来教化的整理成集“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

  A.游戏说 B.宣泄说

  C.模仿说 D.劳动说

  2.《诗经静女》是( )

  A.情爱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4.《荀子》散文属于( )

  A.寓言体 B.叙事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 )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 )

  A.舐痔结驷 B.自相矛盾

  C.五十步笑百步 D.狡兔三窟

  8.下列关于旗帜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 )

  A.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B.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C.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D.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9.除分析秦亡的原因外,贾山《至言》着重讨论的另一问题是( )

  A.经济发展问题 B.礼仪制度问题

  C.君臣关系问题 D.统一思想问题

  10.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妄不实,提倡真诚实用

  11.《史记》的核心部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本纪、表、书 B.本纪、表、世家

  C.本纪、书、列传 D.本纪、世家、列传

  12.以下有关《吴越春秋》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人袁康

  B.《吴越春秋》的结构是各篇相对独立

  C.《吴越春秋》除记叙吴越争霸,还有记载地理、占气等专篇

  D.《吴越春秋》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13.下列辞赋中表达怀人主题的是( )

  A.《自悼赋》 B.《李夫人赋》

  C.《哀秦二世赋》 D.《非有先生论》

  14.被后人誉为汉大赋之绝响的作品是( )

  A.司马相如《长门赋》 B.扬雄《甘泉赋》

  C.班固《两都赋》 D.张衡《二京赋》

  15.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是( )

  A.《悲歌》 B.《上邪》

  C.《孔雀东南飞》 D.《长歌行》

  1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秦嘉《赠妇诗》 D.张衡《同声歌》

  17.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

  A.蔡琰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8.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 )

  A.阮籍 B.嵇康

  C.陆机 D.潘岳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的( )

  A.《归园田居》 B.《饮酒》

  C.《杂诗》 D.《咏贫士》

  20.左思诗歌的特点为( )

  A.辞藻温丽 B.弘丽妍赡

  C.烂若舒锦 D.文典以怨

  21.现存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 )

  A.《世说新语》 B.《语林》

  C.《笑林》 D.《西京杂记》

  22.钟嵘《诗品》中尤为重视( )

  A.文气 B.灵感

  C.怨与兴 D.文与质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

  A.重词采 B.重音律

  C.重气质 D.重思理

  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

  A.质朴刚健 B.绮丽华艳

  C.平淡自然 D.凝炼精深

  26.下列诗歌属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是( )

  A.《石头城》、《乌衣巷》 B.《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

  C.《赤壁》、《过华清宫绝句》 D.《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 )

  A.冷艳怪丽 B.清奇僻苦

  C.深情绵邈 D.绮丽精工

  28.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

  A.“不平则鸣”说 B.“象外之象”说

  C.风雅说 D.风骨说

  29.下列有关唐传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唐传奇标志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B.《任氏传》是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C.“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南柯太守传》

  D.《游仙窟》有鲜明的骈体小说特征

  30.李煜早期词作表现的是( )

  A.人生际遇 B.享乐生活

  C.离愁别绪 D.亡国悲痛

  二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 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

  A齐同生死的豁达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

  A《归田赋》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

  A《乐府诗集》 B《文选》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1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4王粲的诗被誉为( )

  A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15潘岳诗的特点是( )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6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 )

  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17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

  A宫体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乐府诗

  18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

  A地理 B寺庙 C怪 异 D轶事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 )

  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

  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

  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姚合《极玄集》将李端、卢纶等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年代相近

  B都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C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D诗歌作品都存有盛唐余韵

  25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境界清新、风神飘逸潇洒艺术特色的诗体是( )

  A乐府 B绝句 C歌行 D七律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D南唐词

  28后人称为“吴中三高”的是( )

  A范蠡、张翰、陆龟蒙 B范蠡、张翰、司空图

  C范蠡、张翰、柳宗元 D张翰、陆龟蒙、司空图

  29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而成的传奇作品是:( )

  A《任氏传》 B《李娃传》C《莺莺传》 D《霍小玉传》

  30晚唐游侠小说中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的是:( )

  A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 B 李靖、红拂女和黄衫豪客

  C 李靖、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D 红拂女、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的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诗经的历史、最早提出孔子山师说的是谁、求关于历史、文学的选择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声明:来源非IT商业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342 4350 938@qq.com

频道精选

2017-2019 Copyright © IT商业科技网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2022153948号 豫公网安备110102003388号

紧急处理QQ:133 4673 445@qq.com